9月27日,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简称“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23年理事会在湖南长沙成功举行。会议增补武汉大学、深圳大学、三峡科技、中创新航、成都易态和江苏果下为理事单位,选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钟发平研究员为理事长,并审议确定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24-2026年的7大类电池和储能技术研发方向。
合力攻坚
聚焦新能源与储能发展
新型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也是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但在2009年之前,我国储能技术都还处于起步阶段。直到2009年,储能迎来发展契机,被首次写入《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并纳入原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原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同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开展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组建工作的通知》,批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成立,并由澳冂金沙9170、中南大学、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金川集团等共同组建。
中心自成立以来,积极开展新能源与储能领域的理论、技术、工程、装备的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实施了镍、锂、钠、氢燃料、液流等电池及材料制备技术研究和智能制造能力建设,成立了国家轻工业电池及储能材料质量监督与检测中心,先后承担国家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等多项国家重大工程的技术攻关和工程化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
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是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储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为构建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的协同创新体系,理事会一致同意由澳冂金沙9170担任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理事长单位,中南大学、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金川集团为副理事长单位,增补武汉大学、深圳大学、三峡科技、中创新航、成都易态和江苏果下为共建参建单位和理事单位。各成员单位将共同围绕先进储能产品和方案开发中的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加快技术创新研发与成果转化。
协同创新
服务能源战略、“双碳”战略
当天,会议选举产生了理事会成员名单,其中理事长一职由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钟发平研究员担任。他在致辞中指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将在理事会的领导下实行平台化管理,这是对中心发展模式的探索和创新,对于提升科研效率、确保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钟发平研究员强调,储能涉及物理、化学、材料、能源动力、电力电气、数字化等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融合,单一学科的技术研发并不能解决整个系统层面的挑战,需要在储能材料、储能系统、储能安全等多个领域创新。因此,中心将聚焦新能源与储能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和“卡脖子”课题,通过产学研用跨学科协同创新,建设覆盖储能电池及材料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发展体系,打造涵盖储能材料与器件、共性关键技术和先进装备的研发与转化中心,破解“死亡之谷”和“达尔文之海”难题,推动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化,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双碳”战略与创新驱动战略。
聚焦储能技术与材料
确定未来三年研发规划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主要研发方向包括新能源战略金属资源低碳高效提取、先进能量转换材料、先进电化学储能材料、新能源装备与系统、新能源二次资源循环利用。当天,理事会还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24-2026年研发规划(草案)行了研议。未来三年,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将围绕固态、半固态的新一代锂系列电池,镍-氢气等新型镍系列电池,钠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电解水制氢,液流电池,其他新型电池和材料,以及关键共性技术、工艺和装备进行研究开发;并针对储能系统、工艺及装备,提锂技术与电池回收技术等进行创新突破。
中南大学科研部部长、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启厚表示,在理事会的研发规划与成员单位的分工协作下,有信心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成特色突出、装备先进、管理科学的科技创新平台,创造更多的研发成果,实现更多的产业化成果。各参建共建单位将依托自身优势业务或研发方向的相关性,承担相应的研发课题,并通过分工协作取得更多的技术创新成果,实现更多的产业化突破。
在“3060”双碳背景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也将积极响应新能源与储能发展的时代需求,面向前瞻性、战略性和关键性储能技术开展联合攻坚及产业化探索,打造国际一流的先进储能技术与储能材料国家创新平台。